2013年12月7日 星期六

第七堂 敏捷性訓練


本篇文章的主題為-敏捷性訓練(Agility training)

這個體能特質是我個人非常著迷且急欲探索的領域,




從以前當選手到現在,總是會不斷聽到大家談論

"這個人好敏捷喔!!" 或者是教練說 "敏捷一點!!";

那到底"敏捷"是什麼意思,在這個名詞的背後隱藏著

麼生理機制嘛?  

我們該如何訓練這種特質?

希望藉由本篇文章,可以讓大家得到一些粗淺個概念.

當一位籃球選手背後換手運球加速擺脫對手,

跆拳選手瞬間近身下壓,美式足球員左閃右閃帶球達陣....

這些捕捉最多鎂光燈焦點的動作,是可得到所謂的"美技獎"

動作,幾乎都是敏捷性的最佳表現.

看著運動員做出這些行雲流水的動作,如入無人之境,

往往都能大快人心!!!但這樣的特質該如何訓練,

怎麼樣的訓練又是符合這項特質的需求呢?

如果這個問題在美國問,

一定會有一堆教練或選手搶著舉手回答:我知道

可以利用繩梯來訓練,因為繩梯叫做敏捷梯(agility ladder);

如果大家第一個念頭也是這樣,那我認為只能算對了一半!


(圖一Economy Agility Ladder圖片出處:
http://www.performbetter.com/webapp/wcs/stores/servlet/
Product2_10151_10751_1004580_-1_2018511_1000171_1000171
_ProductDisplayErrorView


請大家仔細的看(圖一)選手低頭看著繩梯做敏捷性訓練;

大家再看看(圖二)比賽中,以良好敏捷性閃過對手Football

選手,大家覺得怎麼樣的訓練模式才能夠真正轉移到

比賽場上呢?



(圖二)
圖片出處:http://columbiachronicle.com/college-players-showcase-talents-at-combine/


我會認為會是(圖一),因為在真正的比賽情境中,是不容許

選手"低頭" !!我會這麼說的意思並非貶低agility ladder

的意思,因為我自己很喜歡拿agility ladder當作選手熱身

的道具,甚至是當作強度很低的增強式訓練工具,

當然以我自己的訓練哲學,我還是會希望選手們儘量

別往地上看.

這個禮拜的課程,學理的部分會比較少,因為在敏捷性中的

某些生理機制,和速度訓練中的概念是有重複的

(如果有點模糊請參考 速度訓練).

What is Agility?

是一套關於運動員對於外部刺激能夠使用快速減速、

改變方向和再加速的互相依附技術.

關於敏捷性研究資料到目前為止還是很有限,但敏捷性又是

許多球類運動非常重要的體能特質(這也是我博士班將針對

這項議題深入研究的原因),因此大部分的文章都很難對於

"敏捷性"給予精確的定義.我在這裡提出一些自己實務上

的經驗和看法.

關於"敏捷性"定義,是參考林正常教授的翻譯大作-

運動訓練法第五版裡面的定義,

運動員針對外部刺激能夠使用減速,

快速改變方向以及再加速的能力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

(http://www.yihsient.com.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55003&Category=0).

以目前的研究成果,學者們一致都認同影響敏捷性的生理

因素主要有兩:

1.感知與決策的因素 Perception & Decision-making

2.改變方向的速度 Change of direction speed

 (COD speed)

(圖三)我擷取研究期刊中,對於影響敏捷性的不同生理

特質,在兩大主軸底下,則是含括更多細微的分支.

例如,影響感知與決策的因素細項,還包括 視覺、預測、

動作重新設定及對周遭狀況的知識(選手對於比賽的智慧);

在改變方向的速度中,技術、直線衝刺速度、下肢肌力特質、

人體參數(腿長、軀幹等等參數).

第一個大項的研究範圍內,比較偏向運動科學中

動作控制(motor control)領域,我涉略的比較少,

但我還是會在後面提出一些實用的例子.

本篇文章比較著重於第二大項的內容,

因為技術、直線衝刺速度、下肢肌力特質這些都是在前幾篇

文章中所提到的概念,其中下肢肌力特質中,

最大肌力(Strength)、爆發力(Power),

可以回顧部落格文章爆發力訓練內容

如此一來,

更能夠容易將敏捷性與其他體能特質的概念之間做連結.

感知與決策的因素

簡單來說就是"預測"及快速做出"決定的能力"

以網球選手為例,當準備接球的選手勢必要判斷球的落點、

球速、力量等等因素,才能夠適時對於擊球做好準備

(要跑到哪邊接球、呈現什麼姿勢接球等因素).

而像是橄欖球選手,為了不要讓防守球員檔住進攻路線,

判斷對手的位置後,迅速切換方向且加速前進.

以上提出這兩個例子的流程,就是從預測到做出決定的過程,

越有經驗的選手,可以利用過去對於比賽所吸收的知識,

在更短的時間內做出正確的決定,這也是我們常常在比賽

過程中,容易被年長的選手佔優勢的原因;

而造成預測-決定的過程,就是來自於外部的刺激,

基本上在競技運動當中,隨時隨地都在進行,

教練要把這個訓練要素銘記在心,後面內容將會有更多解釋.

接下來是改變方向的速度

既然我們定義敏捷性為"運動員針對外部刺激能夠使用減速,

快速改變方向以及再加速的能力",

所以快速改變方向的速度就成了敏捷性的另一個重點,

以下針對這個項目中的三個最重要元素加以解釋.


(圖四)
圖片出處:http://www.allouteffort.com/2010_03_01_archive.html


1.技巧: 在這裡指的技巧,是從不同的狀態(靜止、跑動、

橫移、斜向等)改變方向的技巧,在大多數的狀況下,

運動員需要從"靜止"產生"抵抗慣性"的瞬間動作

因此"Universal Athletic stand" 就成了技巧中的關鍵,

仔細觀察(圖四)選手重心放低,眼睛看著目標,背部打直,

這個動作有沒有很像(圖四右)硬舉的動作

因為重心放得很低,甚至身體前頃的角度比較大,

容易讓重心的位置落在身體外側(前方)

有利於接下來往前衝刺的動作,

因此再次證明 "阻力訓練或 "Weightlifting

 movement" 能夠提升運動表現的直接證據,

正確的阻力運動技巧是每一位體能教練教導運動員的重要

責任,如果沒辦法好好做,就等於間接增加許多受傷的風險 

(如前十字韌帶ACL斷裂機制,就是快速改變方向時軀幹與

下肢動作無法協調所導致),如果運動員不斷練習敏捷性

的技巧,但卻連基本的預備姿勢都沒辦法做出來,

我還是會建議: 回到基本功夫重新練習

(Return to the basic).

另一種改變方向的情況,可能需要從"動態"過程中改變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那種經驗,在比賽的過程中因為對手突然

煞車或改變方向,而造成我們"停留"在原地,

甚至是發生扭傷腳踝的傷害;因為改變方向的人能夠預先

做好判斷該往哪邊走、何時該停下來,但防守者卻是處於

"被動"做出反應,在這種情況下,防守者為了跟上對手,

雖然想快速改變方向,但上一個動作的"慣性"卻還沒有停止,

若肌肉力量無法負荷,輕微的只是錯失了對手,嚴重甚至可能

因為剪力(shear force)關係造成扭傷,更嚴重還可能骨折.

從動態改變方向過程中的另一個重點,在於改變方向之前,

必須要先做"剎車"也就是要稍微停一下,之後才加速,

而這個"""減速"的過程,對我們下肢肌群產生"離心收縮

(肌肉被拉長卻要用力)的動作模式", 因此離心肌力的不足,

不但是傷害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拉傷、肌腱炎)

更是阻礙運動表現的重要因素,

俗語說:學會跑之前要先學會怎麼走,

在運動表現上就會變成: 學會怎麼改變方向之前,

要先學會怎麼停下來.




(圖六)
圖片出處:Kovacs, M. (2009). Speed training: Linear acceleration. NSCA hop topic sreies, 1-6.


停下來之後,當然要以一個"加速"的過程擺脫對手,

而這個過程,就會回到速度訓練所提到的"加速度"概念

這個加速的過程,因為身體重心已經落在身體外,

再加上強而有力的Triple extension產生的推

(propulsion)及加上下肢"最大肌力"來克服停止的

慣性,才能夠完成整的加速的動作

因此,下肢最大肌力訓練與爆發力訓練都能夠對"加速"

這個過程有幫助,當一個教練發現選手這方面能力不好時,

就應該回歸到這些因素上面去檢討,並加以給予選手回饋!

當我們已經清楚"敏捷性"的生理機制,及下肢肌力特質對於

運動表現的重要性(爆發力、單腳肌力),大家可能會和我

一樣,腦海中會浮現一個問題: 到底哪種訓練模式對於敏捷性

表現最有幫助呢? 這是目前研究上無法提出研究證據的部份,

雖然不同訓練背景、年齡及層級的選手都不能拿來相提並論,

但對於優秀的選手,那些在技術、體能都達到一定水準的

選手,要怎麼樣才能夠提升他們的敏捷性呢?  

這也是我非常感興趣的議題,希望未來能夠以美國大學第一級

選手為受試者,將研究不同肌力特質與敏捷性表現的交互關係,

到時候再與大家分享~

基於前面所提及的生理特質,整理三個訓練敏捷性的重點:

1.質重於量: 對於大部分的選手而言,循序漸進的敏捷性訓練

是陌生的,所以教練執行敏捷性訓練時,就算是國家級的

手,也要慎重考量訓練的品質,疲勞的情況底下執行不熟悉

的訓練,無疑就是讓選手的神經肌肉系統強迫接收錯誤的訊息

並且記下來,是非常可怕的.

2.正確的技巧: 基本功夫最重要,不論是在技術層面或體能上

都是如此,下面推薦兩本不錯的書籍,解釋許多動作的技巧

與運動間的關聯性,因為在部落格上面,比較難用精確的文字來

描述,有興趣的朋友們,請大家自行參考囉!

- 奧瑞岡大學體能總教練所撰寫:

Functional training for athletes at all levels


- NSCA會長 Dr. Lee Brown所撰寫:

Training for speed, agility and quickness.


3.特殊性: 前面提到敏捷性的表現大多是伴隨著技術動作

發生,在選手基本的移動技巧已經養成之後,

應該要把"專項動作"納入敏捷性的訓練當中,

身體才能夠記憶這種感覺,進而在比賽當中發揮出來!


所以不同專項將會有不同的敏捷性需求,

還需要教練們多花點心思去分析動作和觀察.



(圖八)


敏捷性訓練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要領: 重心的轉移 ,唯有有效

利用重心的轉移,才能幫助移動更加順暢,

(圖八)教練利用角錐排成一個類似"" 的樣子,

開始時先站在八字中間,呈現好的預備姿勢(重心放低,

背打直,胸口及眼平視前方),由於第一排角錐位置很近,

只要靠身體左右側移就可以接觸到角錐,依此類推,

第二排時跨一步,第三排跨兩步加上交叉步;

這個訓練重點並不在於移動的速度,而是讓運動員感覺重心

轉移的感覺,例如從左邊移到右邊,將利用左腳的推蹬但重心

卻不用拉高,運動員擁有比較大的底面積,也不容易被對手


推擠開,往前與左右快速移也可因為重心較低,


比較能夠掌握較快的步伐!




(圖九)左上直線的加速,有雙腳平行與一前一後兩種./右上側面移動,由外側腳啟動與內側啟動兩種./下圖:為轉身衝刺,由於這個動作模式與ACL傷害機轉(脛骨與軀幹無法同步造成扭轉)只是一線之隔,教練要先確定選手能夠做好上面兩個動作之後,才能夠進行下圖這種訓練.
圖片出處:http://www.amazon.com/Functional-Training-Athletes-All-Levels/dp/1569755841/ref=sr_1_2s=books&ie=UTF8&qid=1386300256&sr=1-2&keywords=functional+training+for+sport


前面提到敏捷性代表選手從不同的狀態(靜態或動態)

快速改變方向的能力,所以訓練時,也要針對不同的狀態

才能確保選手在比賽時,遇到相似狀況,

身體能夠自然做出這些動作.



(圖十)這種改變方向的訓練很普遍,一般稱為 5-10-5.

整個過程如(圖十)最上面圖示,重點在於觸地時整個重心

要壓得很低,採用"交叉步"方向的改變,這個訓練強調

減少轉換的時間,要能夠順利的做到這點,前面提到重心

轉移、交叉步、甚至是速度訓練中提到誇張的擺臂以克服

慣性等細節都需要注意.這個訓練將會提供球類運動或是

需要快速做左右快速改變方向的運動很好的敏捷性練習!

這個動作稱作"Power cut" ,Cut的英文有切割的思,

Power描述強而有力的動作,總歸起來就是強而有力的改變

方向,不同於上一個訓練是在左右方向的改變,


這個動作強調以斜向的前進並瞬間改變方向,

有點像閃電的型狀,很適合Football球員需要

一面推近,又同時需要擺脫防守球員的動作模式.




除了動作本身之外,也不要忘了阻力訓練的功用,

利用負重(槓鈴)模擬改變方向的動作模式.

到目前為止,我所看過關於速度、敏捷性的訓練書籍或文章

在開宗明義都會提到,再好的速度、敏捷性訓練都只能當作

阻力訓練的 "輔助訓練",言下之意便是在提醒像我這種初學

者,不要因為看了這些訓練的動作,就忘記肌力訓練對於

整體運動表現的重要性,沒有比訓練本身更"專項"的訓練,

如果時間有限,仍然要以多關節、爆發力或選手的最大肌力

做為優先考量!


引用或節錄限全文三分之一內,請注明作者、原文標題與連結。其他問題,請來信與我聯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