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什麼是競技運動科學? (What is Sport Science) Part 2


(圖一)圖片出處:http://www.sportably.com


除了體能訓練和檢測之外, 博士班的畢業學長也研發了一套"免費" 的訓練監控系統

稱為"Sportably" ,它是一個網站, 只要註冊之後,

就可以進入系統中輸入每天訓練的課表,

用來追蹤"訓練強度" "訓練量", 這兩個在訓練當中(不管體能或是技術)

最重要的變相,讓教練們不會打糊塗戰, 可以安排最適當的週期化訓練課表,

以後有機會會再深入介紹給大家認識.





許多人或許會疑惑ETSU 既然成立了 Sport Science 的課程

到底希望培養的Sport Scientist 具備什麼樣的能力或學理背景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 大家先回到一個好的體能教練應該要有什麼知識背景?

運動生理學? 這是無庸置疑的!

運動生物力學? 也沒錯,因為具備骨骼肌肉(肌動學)之後, 還要能夠做技術分析,

才能夠安排專項的訓練課表;

運動心理? 也很需要, 因為需要激勵選手, 設定目標等等- ...等等.

這樣不是就全能了嗎?是的!為什麼運動科學會有這三個領域的分支

就是因為這三大領域幾乎包含了所有範圍,所以一個好的教練都應該要具備這三種知識,

更何況是 Sport Scientist !



(圖二)


Haff (2010) Strength & Conditioning Journal ,廣邀目前美國/澳洲傑出

Sport Scientistsu 一起討論,Sport Scientist 該具備甚麼背景知識

大家也有志一同的認為 Sport Scientist 該具備 "廣泛" 的知識體

例如 Dr. Stone 一直都是生理學背景, 但在驗證Power output 的時候,

一定是以"測力板"去觀察 RFD/PF/PV 等數值(要具有力學的知識). 

Dr. Sands 過去是 USOC Head of Biomechanic & Engineering , 

又同時是 Director of recovery center (也是生理和力學).

或許有人會對這樣的看法嗤之以鼻, 認為 Sport Scientist 也未免太過狂妄,

好像甚麼都懂, 畢竟以運動生理學的領域, 現在已經發展到 "基因" &"蛋白質體學"的層級,

而運動生物力學也進行到各種人體組織的生物力學研究(不再侷限運動), 

更何況沒有人是 Mr. Everything, 在有限的時間內都只能針對某一領域去專研,

但就像先前提到的, Sport Science 研究是屬於很"應用"的研究

而研究成果必須要能夠應用回提升運動表現上

所以上面提到基因/蛋白質體,當然是很好的研究, 但過於基礎的研究,

應用價值就會相對降低 (再次強調研究並非等級之分,只是取向和應用層面的差異),

如果一個訓練基地裡面可以像澳洲國家訓練中心(Australia Institute of Sport, AIS),

由政府支持, 可以讓每個領域都有專職人員(下面會介紹),

當然是最理想的狀態, 但要是某些企業(NBA, MLB),只能請一個Sport Scientist,

難道這個人只需要懂一種領域的知識嗎?

現任NSCA會長 Dr. Haffman (2010) 認為Sport Scientist至少要有博士學位

才能夠專精某領域, 並擁有其它領域的廣泛知識, 且專家們一致認同

"教練""選手"這兩種角色似乎是成為一個出色 Sport scientist 該具備的背景,

因為你花了大量的時間與選手相處(或自己以前就是選手), 

才能夠真正懂得選手教練需要甚麼,

進一步以研究來解決問題 (這呼應 Part-1 英國國家代表隊教練們的心聲

也是全天下教練們的心聲, 不是嗎?? )


(圖三)


(圖三)是目前 ETSU 的進行方式, 我們有了 SPEC, 有了 PHD Master 學位,

每年也會舉辦conferences(Sport science & Medical)  協助輪椅運動員

目前也簽了USOC的合約, 不久的將來舉重和自行車等奧運項目將會進駐ETSU

做長期的訓練.真是辛苦了我們的教授群們, 不僅要教課/做研究/所有的檢測/訓練

都是義務且自發性的, 他們跟著學生們早上六點就進實驗室, 晚上六七點才回家,

即使 Dr. Stone 已經是六十五歲, 他仍然是如此積極的想實現 Sport Science 的理念

(尤其將學術和實務結合) ,  我們這群學生怎麼敢偷懶呢! 大家合作非常緊密,

只要有人需要, 幾乎是全體動員(因為選手人數很多), 讓我感覺像一個大家庭,

讓我這個外國學生一點都沒有被排擠的感覺, 雖然累得半死, but I love it!


以下我將"簡單"的介紹英國/澳洲/紐西蘭 Sport Science 發展

請有興趣的朋友自行深入研究.

English Institute of Sport (EIS):我對EIS(英國國家訓練中心) 的了解,

來自 2010 ETSU參加研討會的時候, EIS中的 Sport Scientist ,

也是英國男子籃球國家隊的體能教練 Dr.French (2010 ETSU 研討會) 專題演講中得知

訊息,2012倫敦奧運的關係, 政府投入大量的資源在Sport Science 的發展,

在許多地方都設有訓練基地, 開設"正職"的缺額給相關科系碩/博士畢業生,

(我印象沒錯他說開了250個缺), 並提供優渥的研究經費給各大學做研究

其中 Head of Sports Science and Research, Dr. Marco Cardinale 更在 2011

出版 "第一本 Evidence- based" 的體能訓練研究專書,

廣邀全世界知名學者針對各種議題做討論(當然也幫括Dr. Stone, Dr. Sands…),

政府的強力介入, 絕對是Sport Science (任何領域都一樣) 要發展壯大的最大主因!!

專業人材才能夠發揮所長!!

如果想到英國留學(不想被GRE荼毒的話), 又對體能訓練非常有興趣,

我會推薦的課程就是 Dr. Stone 在愛丁堡大學期間成立的 

Strength & Conditioning 碩士班,最近接到一些消息,

愛丁堡大學運動科學系將 S & C設為未來的發展重點(這是世界的趨勢),

所以我相信一定也可以在那裏得到很棒的留學經驗(愛丁堡大學體能訓練碩士班資訊).




(圖四圖片出處http://www.ed.ac.uk/schools-departments/education/graduate-school/taught-degrees/strength-conditioning/overview


接下來的澳洲坎培拉運動科學中心,

是世界上許許多多專家學者們"公認" 最棒的訓練機構,

 Dr. Stone 已經不只一次公開的跟我們說: "大家覺得美國的訓練很科學

真是大錯特錯!!如果大家仔細用總人口數除以奧運的獎牌數目

他們會驚訝 澳洲/德國/加拿大遠遠比美國 Sport Science 強的多!!

而澳洲又是他認為最棒的一個國家.


AIS 直接隸屬於政府底下的一個單位, 裡面細分成許多部門

裡面的 Sport Scientist 九成擁有博士學位, 其他的都是"博士生", 

少數是碩士生, 這種情況下碩博士生可以在完成學校必修學分後

申請到AIS實習, 並且以國家級的選手為實驗對象,

研究主題更是廣泛, 除了肌力爆發之外, 熱環境的生理免疫適應, "專項"情蒐動作分析

"專項"運動營養, 試問在這樣情況下競技運動成績會差嗎? 

   
(圖五)圖片出處: http://www.ausport.gov.au/ais



如果對於"肌力與體能訓練" 有興趣,也想要到澳洲留學的朋友

我會推薦的是位於西澳 Perth Edith Cowan University, 原因很簡單,

因為ECU聚集了肌力與體能訓練的學者們, 而且許多都是體能教練出身

在這樣的課程當中學習, 可以更清楚如何將理論轉換到訓練當中,  

另外課程也與西澳國家訓練中心合作, 讓學生有實習的機會

新加坡國家訓練中心的所有體能教練都是這裡畢業的學生喔!

其中 S & C 碩士班的負責人 Dr. Haff  是我博士班口委之一

曾經擔任過 NSCA 副會長的他, 無疑在 "體能訓練" 界擁有舉無輕重的角色

(尤其是研究) (ECU 課程網站)




(圖六)圖片出處: http://www.ecu.edu.au/schools/exercise-and-health-sciences/overview



如果當初我不是選擇 ETSU, 我的第二選擇會是位於紐西蘭的奧克蘭科技大學(AUT),

有幾個原因, 第一個比較主觀, 因為我阿姨全家移民到紐西蘭

對紐西蘭自然景觀及人們的親切留下印象深刻

第二個就是 AUT Sport Science 課程"類似"澳洲的系統,

各地的訓練基地有一半是有政府的介入, 而另一半是由民間承租,

以奧克蘭訓練基地為例,

它合併在一家大型的健身企業底下, AUT 因地緣關係

碩博士生也都在擔任體能教練,同時研讀學位, 不同美國專注於"賺錢運動",

AUT 更發展對台灣較不熟悉的運動(不代表非世界流), 

BMX Cycling, kayaking.. , 教授群更是從世界網羅知名學者,

除了Director Professor Croinin 是肌力訓練研究的領導人

(常看 S&C, JSCR 期刊一定對他不陌生),  更聘請了許多特殊研究人員,

Power Scientist, Dr. McGuigan 

及主宰世界橄欖球的黑衫軍體能總教練 Dr. Gill (誰說博士不能擔任體能教練的!!)

擔任專職的研究人員和博士生的委員, 所做的研究絕對是能夠直接應用到訓練上的!!

對課程有興趣的朋友, 可以參考(AUT 課程)







最後 , 我想回到 Dr. Stone 演講中的一張 PPT作為結束

這個 Yoda (1980) 並不是任何學者或專家, 而是在八零年代紅遍全美的電影 

"星際大戰" 中的尤達大師 , 這句經典台詞是:
     
Do or do not!!- There is no try

這句台詞用在" Sport Science "  實在是再適合不過了!!! 

大家想想一個運動員的一生有多少次機會站上最頂尖的舞台?!

不就是那十幾年的光景, 那麼我們這些爲選手服務, 自稱是"專家" 的人,

到底真的了解 Sport ?如果說 Science 就是研究隱藏在事物背後的"真理",

那麼 Sport Science 才是唯一能夠帶領運動員邁向成功的真理!

我們常聽到 "科學沒有用", 一定要學最新的訓練器材, 因為那是世界潮流,

等到科學家研究出來都麼時候了 ~

沒錯!科學很慢, 甚至要過個十幾年才能夠驗證一個理論

但也因為科學的研究並非一蹴可及, 需要不斷的考驗和證明

所以一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代表這項理論或是訓練法是"有用的",

我們不禁要反問這些嘲諷競技運動科學家的人,

在這些現有的知識體底下, 我們又了解/吸收了多少?

從第一篇部落格的文章到現在,

我不斷的希望大家應該要更重視 "知識的本質",

因為 Coaching 本身就是一門藝術, 但要精熟這門藝術

必須要建築在紮實的學理基礎上,否則你如何計畫? 又何來的根據呢?  

我們有多少的教練, 是走到訓練場地才開始想訓練計畫的呢?
Dr. Stone 的理念中, 他認為一位好的教練應該要和"醫師"的養成相同,

擁有學理基礎後, 在實踐當中累積經驗並修正, 才能真正顯示出"教練"的專業, 不是嗎?
  
我覺得自己蠻幸運的, 去過一些國家的訓練中心, 又能夠從留學的過程中

遇到一些頂尖的Sport Scientists (還有一群為運動員全心投入的夥伴),

事實上, 部落格能分享的實在有限, 很多國家, 日本/南非/印尼/印度等等,

都已經從世界各地發掘人才極力發展Sport Science , 

更不要說原本就很強的歐洲國家,原本就落後的我們,

是否應該要趕快加緊腳步?


參考文獻:                                                                                                                   

Haff. G. G, (2010) Sport Science: round-table discussion,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journal 32: 2, 33-45  


*引用或節錄限全文三分之一內,請注明作者、原文標題與連結。其他問題,請來信與我聯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